磷酸鐵鋰領域投資擴產項目盤點:跨界高熱背后隱憂凸顯

進入2022年,磷酸鐵鋰相關項目投資熱度不減,據電池網統計在內的24個新公布投資項目中,21個項目公布了投資額,總計投資金額約766.45億元,平均投資額約36.5億元。

磷酸鐵鋰

動力與儲能等市場需求的強勁增長,助推磷酸鐵鋰賽道景氣度持續提升。與此同時,隨著越來越多的新玩家進入,這一賽道也愈發擁擠。

磷酸鐵鋰加快滲透

自2021年7月在國內動力電池裝車量中重新超越三元電池以來,磷酸鐵鋰電池裝車量一直保持快速增長發展勢頭,目前占比已近6成。中國汽車動力電池產業創新聯盟發布的數據顯示,今年前8月,我國動力電池累計裝車量162.1GWh,累計同比增長112.3%。其中,磷酸鐵鋰電池累計裝車量95.9GWh,占總裝車量59.2%,累計同比增長172.2%。

縱觀全球市場,據研究機構EVTank、伊維經濟研究院聯合中國電池產業研究院共同發布的《中國磷酸鐵鋰電池及磷酸鐵鋰材料行業發展白皮書(2022年)》數據顯示,2021年,全球磷酸鐵鋰電池出貨量為172.1GWh,同比大幅度增長219.6%。磷酸鐵鋰電池在全部鋰離子電池出貨量的比重由2020年的18.3%上升到2021年的30.6%。2021年全球儲能電池(ESS LIB)出貨量66.3GWh,其中大部分為磷酸鐵鋰電池。

此外,政策層面,國家能源局6月29日發布《防止電力生產事故的二十五項重點要求(2022年版)(征求意見稿)》意見函,明確中大型電化學儲能電站不得選用三元鋰電池、鈉硫電池,不宜選用梯次利用動力電池,選用梯次利用動力電池時,應進行一致性篩選并結合溯源數據進行安全評估。業內人士指出,這一政策的落地,將加速磷酸鐵鋰電池在儲能領域的滲透。

企業方面 ,2022年以來,寧德時代、比亞迪、國軒高科、中創新航、億緯鋰能、瑞浦蘭鈞、蜂巢能源等國內磷酸鐵鋰生產商都在加速擴產。此外,三元軟包電池生產商孚能科技近日也宣布擬投建磷酸鐵鋰電池項目。

同時,LG新能源也宣布計劃于2023年在LG中國工廠生產磷酸鐵鋰電池;SK On、三星SDI也傳出消息擬進軍磷酸鐵鋰電池領域。

隨著日韓等外資企業逐步開始涉足磷酸鐵鋰電池的生產,EVTank預計全球磷酸鐵鋰電池的出貨量將在2025年和2030年分別達到676.7GWh和1290.8GWh。

跨界投資持續高熱

得益于磷酸鐵鋰電池出貨量的快速增長,磷酸鐵鋰正極材料供不應求、價格上漲,企業擴產積極性提升。

據中關村新型電池技術創新聯盟秘書長、電池百人會理事長于清教介紹,本輪的電池級碳酸鋰價格上漲始于2020年7月左右,當時均價不到4.5萬元/噸,到今年3月直接突破50萬元/噸。兩年的時間,電池級碳酸鋰價格上漲了逾10倍。最新數據顯示,已有貿易商報價超53萬元/噸。數據顯示,1GWh電池需要磷酸鐵鋰正極材料2200-2500噸左右 ,每噸磷酸鐵鋰大約需要0.25噸碳酸鋰。在碳酸鋰成本支撐下,磷酸鐵鋰(動力型)2020年7月均價不足3.7萬元/噸,2021年9月左右開始同比翻倍式增長,到今年3月均價突破16萬元/噸,目前仍維持這一高報價水平。磷酸鐵鋰(動力型)價格兩年上漲了逾3倍。

另據《中國磷酸鐵鋰電池及磷酸鐵鋰材料行業發展白皮書(2022年)》顯示,2021年,中國磷酸鐵鋰正極材料出貨量45.5萬噸,同比增長213.8%,首次超過三元正極材料出貨量。經EVTank初步統計,2021年新規劃的磷酸鐵及磷酸鐵鋰產能合計超過400萬噸,如均按照計劃投產,整體行業存在產能過剩的風險。

2022年以來磷酸鐵鋰相關項目投資情況匯總

進入2022年,磷酸鐵鋰相關項目投資熱度不減,據海融網統計在內的24個新公布投資項目中,21個項目公布了投資額,總計投資金額約766.45億元,平均投資額約36.5億元。

值得注意的是,2021年以來,新洋豐、云圖控股、龍佰集團、川發龍蟒、金浦鈦業、安納達、西隴科學、安寧股份、川金諾、惠云鈦業、史丹利、東陽光等大量的化工、鈦白粉等企業跨界進入磷酸鐵及磷酸鐵鋰材料領域,大手筆投資頻現。

同時,廈門鎢業、長遠鋰科、格林美、天力鋰能等傳統三元材料及前驅體上市公司也開始深度布局磷酸鐵鋰相關領域。

2022年以來磷酸鐵鋰相關項目開工動態匯總

上述磷酸鐵鋰相關投資項目,建設周期通常為6-18個月。此外,據海融網不完全統計,今年以來,已有12個磷酸鐵鋰相關項目開工建設,其中11個公布了投資額,總計投資金額約467.5億元,平均投資額約42.5億元。

而相對于新宣布投資及開工的項目,磷酸鐵鋰正極材料投產項目略顯冷清,不過,海融網注意到,年內已有兩個產能較大的項目投產:6月8日,國軒科宏年產20萬噸高端正極材料項目投產,項目主要產品為國軒高科自主研發高性能磷酸鐵鋰正極材料;6月29日,云南裕能新能源電池材料有限公司第一期項目竣工投產,一期項目投資60億元,建設年產24萬噸磷酸鐵和16萬噸磷酸鐵鋰生產線。

高速擴張隱憂凸顯

同樣不可忽視的是,磷酸鐵鋰產業高速擴張的同時,行業隱憂也進一步凸顯:

一、行業深度洗牌開啟。目前第一梯隊湖南裕能和德方米市場份額差不多,第二梯隊企業間的市場份額也差距不大,再加上磷化工等跨界公司的大手筆布局,行業將出現結構性產能過剩,深度洗牌開啟,競爭格局將重構。

二、原材料帶來的成本壓力。黃磷、磷酸鐵、碳酸鋰等關鍵主材的供應趨緊及價格走高,帶動磷酸鐵鋰電池成本上升,壓縮相關企業利潤。

三、跨界投資帶來的重復建設與資源浪費等問題。很多跨界項目雖然具備原料及資金優勢,但核心技術與客戶認證壁壘是攔路虎,有可能導致部門項目未建成就流產。有研發人員曾告訴海融網,其跳槽到一家跨界布局磷酸鐵鋰的公司之后,項目落地實施,研究方向不明,長達幾個月都處于閑置狀態,對于后期工作也較為迷茫。

四、新材料體系沖擊。寧德時代、比亞迪、億緯鋰能、瑞浦蘭鈞、中創新航、德方納米、當升科技、容百科技、光華科技、珩創納米等公司已開始布局磷酸錳鐵鋰電池或材料。磷酸錳鐵鋰相比磷酸鐵鋰具備高電壓、高能量密度以及更好的低溫性能,且錳礦資源豐富,相比三元材料具備更低的成本、更高的循環次數以及更穩定的結構。不僅僅是錳系材料,鈉電池、釩電池等也下一代電池技術也有望成長為磷酸鐵鋰電池有力的競爭對手。

結語:近兩年來,磷酸鐵鋰需求超預期增長,未來需求的高增長也毋庸置疑。但是,隨著投資擴產潮洶涌,跨界資本接連入局,磷酸鐵鋰領域低端產能出清也是必然,投資需謹慎。


海融網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海融網”的作品或圖片,版權均屬于海融網。海融網與作品作者聯合聲明,任何組織、機構未經海融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網注明來源非海融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或合作單位,轉載目的在于更好服務用戶和讀者、傳遞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本網亦不對其真實性負責,持異議者應與原始出處或信源主張權利。特別提醒:本網刊發或轉載涉及資本市場或上市公司文章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免费视频成人片在线观看